藝術家介紹
臺東卑南族與岡林西拉雅人後裔,長年投身亞太島洲區域的跨文化藝術研究,擅長陶瓷與複合媒材創作,土地與海洋一直是影響她的重要元素。近年持續以地土作為發想,從黏土礦的勘查到原住民族的陶器研究並實踐於創作中,展現對質料及自然秩序的尊重。
展覽經歷
展覽
2022 「2022Makotaay 生態藝術村」〈Makotaay 的陀螺〉,Makotaay 生態藝術村,花蓮
2022 「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 – 原計畫」〈MATA 的凝視〉,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臺南
2022 「蒔光 bimisi—王昱心陶塑個展」,石雕博物館,花蓮
2020 「波與浪間行走,安身於斯土」王昱心個展,臺東生活美學館,臺東
2020 「【2020 出発・点】創作実験」,天神山藝術中心,日本北海道札幌市
2017 「臺東的 100 種藍」,臺東美術館,臺東
策展
2023 「花徑有光—東海岸女性藝術家的生命看見」,石雕博物館,花蓮
2021 「洄瀾陶:土地豐沛之處」,花蓮文創園區,花蓮
2019 「山海力:Ceoa.Pusu.Wawa(土地.根源.海洋)」,中正紀念堂通廊,台北
2018 「原來在這裡 – 臺灣・原住民族・陶藝展」,臺灣史前館,臺東
2019 「山海力:Ceoa.Pusu.Wawa(土地.根源.海洋)」,中正紀念堂通廊,台北
2018 「原來在這裡 – 臺灣・原住民族・陶藝展」,臺灣史前館,臺東
作品說明
名稱 喚醒
媒材 瓦片、水泥、陶片、鐵、木
年份 2023
粟(小米)作為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重要、神聖的穀物,它在臺南科學園區的考古遺址曾被發現,最早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粟很有可能一開始就是跟著最早進入臺灣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移入,在生活上的依賴以及其久遠的歷史,成為農作祭儀的主體。
我從2015年開始發展「喚醒」系列的創作,內容都還繞著「南島民族與小米」、「時計」的觀察,從追尋相關小米的由來、神話故事、種植與相關祭儀如抽陀螺或為覺醒地神之意,乃至賦與作物以力量之意。在探尋過程中理解過去部落族人在萬物有靈的思維以及篤信土地存在精靈/主管神靈的信仰,農作完全依賴大自然可能帶來的風調雨順或嚴酷的氣候變動,其收成的豐歉,人類能掌握的機率極為有限。
而陀螺是部分族群的神話與口述歷史,還有農作祭儀相關的法器與童玩的使用描述,其造形亦是有很多的圖繪、文物紀錄傳世。陀螺具備萬物滋生、初萌的形態,它仍屬雛形,卻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象徵吾人想像、創作能量的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