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aat logo

I Made Sukariawan 馬爹

藝術家介紹

來自印尼峇里島的Made遊歷過許多南島地區,包含新克里多尼亞、紐西蘭、大溪地等,他遇到許多非常友善 的人群,與各地區人群互動的回憶與經驗。追尋「美」對Made而言過於抽象,很多創作的起心動念是一種對過往生活記憶的遙想——他覺得自己雕刻就像是在跟木頭溝通,藝術對他而言是一種無意識的沉浸創作。

展覽經歷

展覽
2022 「我們 lima 有藝事 – 南島藝術三年展前期調研文件成果展」,1n1 原創空間,屏東
2021 「新住民工藝家聯展」,行政院藝廊,臺北
「新住民木雕工藝展」,苗栗國立臺灣工藝中心,苗栗
「奇蹟 馬爹木雕個展」,三義木雕博物館,苗栗
2019 「雕刻刀下的峇里島 馬爹木雕個展」,基隆文化中心,基隆
獎項
2022 〈水呢?〉宜蘭獎,立體造型類入選獎
2021 〈奇蹟 – 轉個彎 〉彰化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優選獎
2020 〈搖曳(疫)〉臺南美展,立體造型類第二名
〈母親的肩膀〉屏東美展,第二類優選獎
2014 〈象神與瑜伽〉臺灣國際木雕競賽獎

作品說明

名稱 〈巴龍〉 〈起點〉 〈象系列8〉 〈象系列10〉 〈象系列11〉 〈奇蹟系列–無所畏懼〉 〈水呢?〉

媒材 複合媒材/木

年份 2021-2023

在生活形態館的室內空間,由大廳開始進入圓形空間的路徑,由大型作品〈巴龍(Barong)〉作為入口意象,巴龍是神話中的面具,是部落村莊的保護者,也是各種動物的複合體,從巴龍獅的嘴部走進展間,正視的前方設置了一扇被稱為當代印尼峇里島風格的「〈峇里島傳統木門(Bali traditional door)〉」,象徵開啟並走進pulima(藝匠)家族成員的藝術世界。在彷如動物肚子體內的竹製拱形展間,馬爹的木雕作品〈象系列〉、〈奇蹟系列—無所畏懼〉、〈水呢?〉隱喻了藝匠家族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所面臨的歷史境遇和衝擊,同時烙印著pulima在南島語族藝術思想上的功能與價值。

《巴龍Barong》

巴龍,神話中的面具,是村莊的保護者,舞獅以前在印尼的許多島嶼也很常見,峇里島的獅子形象有了自己的特徵,成為一種結合各種元素的生物,以一種只有峇里島典型的方式呈現,在慶祝活動期間,隨著音樂的伴奏,巴龍的身影會在村子裡四處走動。巴龍是各種動物的複合體,巴龍的型根據主要動物形象命名:巴龍阿蘇Asu結合了狗和獅子的特徵,巴龍馬錢Machan像老虎, 巴龍倫部Lembu有牛的形狀,巴龍班卡 Bankal有野豬的特徵,這個作品是巴龍獅Ket,有獅子的象徵。

《起點 Starting point》

巴里島建築是由巴里人發展出的一種鄉土建築,受到巴里文化影響,並經由中爪哇文化中介而發展的建築傳統,其中包含古巴里島本土建築的前印度教建築元素,該建築的發展歷經了約幾個世紀的歷史,在今天被稱為當代峇里島風格。作品材料來自台灣早期的舊門片,去漆後刻劃出峇里島的圖騰。作者的創作理念是,從打開這一扇門開始邁向世界。

Kulele Ruladen 雷恩

藝術家介紹

創作敘事類別:裝置藝術 / 雕刻 雷恩不斷摸索新東西、新媒體,將自己的想像與作品連結起來。藝術創作對他而言是一個非常個人的事情,也讓他將此做為一個任務要去完成,最後期待的仍是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去理解,持續進行著他長期的「邊緣者計畫」。討論與南島的關係,雷恩覺得自己跟東南亞有很大的陌生感,但往更南邊的紐西蘭等地卻讓他備感親切,不過他認為不一定要一下子跨到那麼遠,或許從近一點的地方開始進行串聯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展覽經歷

展覽
2021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屏東
2020 「未來潮 –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屏東美術館,屏東。
2019 「陷阱:2019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2018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台北。
2016 「觸動 ‧ 方圓」雷恩 ( 古勒勒.魯拉登 ) 美學創作展,福華沙龍,台北。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台北。
2015 「看見純粹-在山海之間」聯展,福華沙龍,台北。
2013 「Sakahàn: 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Art」-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Canada。
2012 「跨.籓籬 – 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海外展」,棲包屋文化中心,法屬新喀里多尼亞。
「看相南方 – 當代藝術熱思維徵候展」,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

作品說明

名稱 祖靈的形態

媒材 鐵材、動力機械、複合媒材

年份 2023

從古老的能量「火」為創作發想,將遠古的能量火,轉換成繼續驅動時代進步的現代電能,藝術家試圖詮釋祖先的智慧與信仰能在現代科技中以某種形態顯現其樣貌。祖先的智慧就是古老的能量,經過時代的轉化更新依然留存在我們心中,也停留在我們雙眼想要看到的地方,穿越時空的靈仍不斷的眷顧、關照著我們。藉由動力機械的藝術裝置來探討人與靈之間的溝通橋樑,從過去到現在,雖然經歷了不同時空背景的演進、遷徙,但相信祖靈一直在,將「老鷹」化為祖靈顯現的一種形態,邀請祂們飛來參與本屆展覽,與「我們」一起溯源。

Aluaiy Kaumakan 武玉玲

藝術家介紹

屏東大社部落排灣族,主以「Lemikalik(纏繞)」技法為個人創作特色,並將族群傳統思維與當代藝術,注入反映在作品設計中,期許未來將現代與傳統的美學與技法廣為推廣與傳承。近年活躍於國際大展,包括:2022年獲參加澳洲雪梨雙年展、2021第十屆亞太三年展等。

展覽經歷

2023 「親愛的地球:危機時期的藝術與希望」,海沃德藝廊,英國倫敦

2022 第23屆澳洲雪梨雙年展《河流》,作品《觸摸:記得我們的關係感》

2021 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聯展,作品《山林中的藤蔓》

2021 第十屆亞太三年展《天與地之間》聯展, 作品《找一個棲息地》

2021 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我們與未來的距離》

2020 日本橫濱國際三年展《餘暉》作品聯展,作品《生命軸》

2019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節《大山地門當代藝術節》 2018 Pulima藝術獎聯展

作品說明

名稱 煙(cevulj)—家的路徑

媒材 纖維、泥染、木炭、灰

年份 2023

2014年,武玉玲回到八八風災後遷離的舊大社部落,開始創作「拓印」系列。當雙手輕觸祖先曾堆疊的石牆,不經意地看見從縫隙中新長的嫩芽,漸漸覺知到即使再無族人居住的原鄉,所有的生命與靈魂依然存在並相連著。從石子、草木、碎布、石屋牆角的餘炭……被拓印與轉繪的歷程中,她聽到大自然撫慰著悲傷脆弱的靈魂,而自己也像是新芽般找到了延續生命的力量與方向。

排灣族儀式前藉由點燃小米梗產生cevulj(煙)傳達靈與人之間的訊息,如新生兒誕生的murialjak儀式裡中,煙將祖先的祝福傳遞給嬰兒,祂們的精神與力量便延續在人的身心靈之中,而成為真正的「人」。

身為mamazangiljan (太陽之子)家族與基督徒的武玉玲,不斷在傳統文化與個人信仰中思辨,文化斷裂、土地消失、家園離散,乃至個人傳統身分與信仰之間的矛盾掙扎。在「拓印」系列的〈煙(cevulj)—家的路徑〉中,她將煙的精神意義(儀式、家園、《舊約》中聖靈的象徵等),以故鄉的泥沙、草木燒成灰後做為墨汁和染料,藉拓印與編織等手法,建構出一個見證著存在的記號、人與心靈回家的方向。

Idas Losin 宜德思.盧信

藝術家介紹

花蓮紅葉部落太魯閣族/泰雅族,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2012年獲得Pulima藝術獎首獎,之後便常受邀參加國內外各 大美術館展覽。2013年起 跳島創作計畫 踏訪了復活節島、夏威夷、關島、紐西蘭、大溪地及蘭嶼等地。

展覽經歷

展覽
2022 「郷愁狂想曲 Homesick Rhapsody」8/CUBE,東京涉谷
「跳動的島嶼 The Pulsating Islands」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
2021 「後花蓮八景」花蓮石雕博物館,花蓮
「泛.南.島 藝術祭」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2020 「Were there is an island there is me」曜畫廊,臺北
「跨島 紋色 對人 / 編織生命的紅」F Studio,臺北
2019 「跳島 幻島 天河」學學白色空間,臺北
2018 「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 , 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
「A beast, a god, and a line」達卡孟加拉 , 香港 , 仰光緬甸 , 華沙波蘭
獎項
2012 「第一屆 Pulima 藝術獎」首獎

作品說明

名稱 〈Poton〉〈Si Jiazigat〉〈Puhungan〉 〈Si Jinoboya〉

媒材 油彩、畫布

年份 2023

從2013年執行的太平洋「跳島創作計畫」至今,回返台灣本島創作的這三年,作為南島語族出發地的台灣讓我再次看見了多元豐富的文化底蘊。這次在南島藝術三年展中展出四件人物畫「向高更致敬?」以大筆堆疊的技法試圖去模仿高更創作筆觸,畫面刻意削掉島嶼風景放大人物肖像,殘留的一點背景植物作為熱帶風景的意象。人物以蘭嶼達悟族、排灣族、阿美族青壯年的男性為創作對象。畫面中配戴著花及飾品的男性,有一身陽光的黝黑膚色與極具野性魅力的胴體,赤裸裸地置身於自然之中。我用這樣的畫面結構來呼應以女性創作對象為主的高更(Paul Gauguin)。高更畫筆下的大溪地女人都有一身黝黑膚色、長髮、熱帶水果和融合於大自然中的完美女性胴體作為基本構圖,這對於相對酷寒的西方國家來說這樣的南洋風情別具吸引力。但對於「生在」「長在」這樣島嶼的環境我們「赤裸」是在自然不過的事。「向高更致敬?」我用這四件作品來跟高更對話,我想說的是:高更用西方的姿態觀看我們和我們自己觀點是極為不同的。

Tanivu Tapari 王昱心

藝術家介紹

臺東卑南族與岡林西拉雅人後裔,長年投身亞太島洲區域的跨文化藝術研究,擅長陶瓷與複合媒材創作,土地與海洋一直是影響她的重要元素。近年持續以地土作為發想,從黏土礦的勘查到原住民族的陶器研究並實踐於創作中,展現對質料及自然秩序的尊重。

展覽經歷

展覽
2022 「2022Makotaay 生態藝術村」〈Makotaay 的陀螺〉,Makotaay 生態藝術村,花蓮
2022 「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 – 原計畫」〈MATA 的凝視〉,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臺南
2022 「蒔光 bimisi—王昱心陶塑個展」,石雕博物館,花蓮
2020 「波與浪間行走,安身於斯土」王昱心個展,臺東生活美學館,臺東
2020 「【2020 出発・点】創作実験」,天神山藝術中心,日本北海道札幌市
2017 「臺東的 100 種藍」,臺東美術館,臺東
策展
2023 「花徑有光—東海岸女性藝術家的生命看見」,石雕博物館,花蓮
2021 「洄瀾陶:土地豐沛之處」,花蓮文創園區,花蓮
2019 「山海力:Ceoa.Pusu.Wawa(土地.根源.海洋)」,中正紀念堂通廊,台北
2018 「原來在這裡 – 臺灣・原住民族・陶藝展」,臺灣史前館,臺東
2019 「山海力:Ceoa.Pusu.Wawa(土地.根源.海洋)」,中正紀念堂通廊,台北
2018 「原來在這裡 – 臺灣・原住民族・陶藝展」,臺灣史前館,臺東

作品說明

名稱 喚醒

媒材 瓦片、水泥、陶片、鐵、木

年份 2023

粟(小米)作為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重要、神聖的穀物,它在臺南科學園區的考古遺址曾被發現,最早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粟很有可能一開始就是跟著最早進入臺灣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移入,在生活上的依賴以及其久遠的歷史,成為農作祭儀的主體。

我從2015年開始發展「喚醒」系列的創作,內容都還繞著「南島民族與小米」、「時計」的觀察,從追尋相關小米的由來、神話故事、種植與相關祭儀如抽陀螺或為覺醒地神之意,乃至賦與作物以力量之意。在探尋過程中理解過去部落族人在萬物有靈的思維以及篤信土地存在精靈/主管神靈的信仰,農作完全依賴大自然可能帶來的風調雨順或嚴酷的氣候變動,其收成的豐歉,人類能掌握的機率極為有限。

而陀螺是部分族群的神話與口述歷史,還有農作祭儀相關的法器與童玩的使用描述,其造形亦是有很多的圖繪、文物紀錄傳世。陀螺具備萬物滋生、初萌的形態,它仍屬雛形,卻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象徵吾人想像、創作能量的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