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介紹
紅葉部落太魯閣族,畢業於巴塞隆納自治大學臨時空間設計系研究所,擅以編織結合金工技法的複合媒材創作,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間的意義消長與反思。2014年及2016年獲Pulima 藝術獎首獎,2016年獲公共藝術獎環境融合獎及創作。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南迴藝術季」,太麻里,臺東
2021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石雕博物館,花蓮
2020 「生活的裂織 – 當代纖維展」,ACAC 青森國際藝術中心,日本青森
2020 「移動與遷移」國際巡迴展,高雄市立美術館,臺東史前館,首爾美術館
2019 「明日藝術節」,Meat Market,澳洲墨爾本
2017 「島嶼隱身」聯展,當代美術館,臺北
2016 「一座島嶼的可能」聯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
策展
2021 「裹山」,瑞欣礦區,花蓮
獎項
2016 「公共藝術獎」織路,創作奬
2014、2016 「第二屆、第三屆 Pulima 藝術獎」首獎
作品說明
名稱 〈奶水與淚痕〉〈Cepo’人〉
媒材 回收鋼筋、兩分圓鐵、複合纖維媒材/單頻道錄像
年份 2022/2023
奶水與淚痕在土地上閃閃發光,迷人的曲線、不安的姿態;時而枯竭、時而狂暴。
我喜歡依偎著它雖之擺動,它像奶水滋養著這裡的人、草、樹木、山羌,還有野豬,它也像淚痕夾藏著數不清的傷心故事。
炎炎下日我貪戀著它清涼的溫度,身體與它歡愉起舞。
冬天我站在山坡上的箭竹林旁窺視著它在土地上新畫上的線條。
我喜歡依偎著它隨之擺動,我也只能依偎著它隨之擺動。
Cepo’ (靜浦)的泥巴原來是瑞穗林道19k的石頭,我幻想著如何織起一條河。秀姑巒溪往大海流的方向如同我來Makotaay的方向,從瑞穗19k經過紅葉部落流向瑞穗,再朝著海岸山脈衝向奇美部落,在cepo’穿越長虹橋緩緩流向大海。織布遊牧是我的信仰無論是尊古安山的礦區,還是cepo’的淤泥之上,當我兩腳ㄧ撐,線在腿上展開,無形的力量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