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aat logo

Labay Eyong 林介文

藝術家介紹

紅葉部落太魯閣族,畢業於巴塞隆納自治大學臨時空間設計系研究所,擅以編織結合金工技法的複合媒材創作,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間的意義消長與反思。2014年及2016年獲Pulima 藝術獎首獎,2016年獲公共藝術獎環境融合獎及創作。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南迴藝術季」,太麻里,臺東
2021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石雕博物館,花蓮
2020 「生活的裂織 – 當代纖維展」,ACAC 青森國際藝術中心,日本青森
2020 「移動與遷移」國際巡迴展,高雄市立美術館,臺東史前館,首爾美術館
2019 「明日藝術節」,Meat Market,澳洲墨爾本
2017 「島嶼隱身」聯展,當代美術館,臺北
2016 「一座島嶼的可能」聯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
策展
2021 「裹山」,瑞欣礦區,花蓮
獎項
2016 「公共藝術獎」織路,創作奬
2014、2016 「第二屆、第三屆 Pulima 藝術獎」首獎

作品說明

名稱 〈奶水與淚痕〉〈Cepo’人〉

媒材 回收鋼筋、兩分圓鐵、複合纖維媒材/單頻道錄像

年份 2022/2023

奶水與淚痕在土地上閃閃發光,迷人的曲線、不安的姿態;時而枯竭、時而狂暴。

我喜歡依偎著它雖之擺動,它像奶水滋養著這裡的人、草、樹木、山羌,還有野豬,它也像淚痕夾藏著數不清的傷心故事。

炎炎下日我貪戀著它清涼的溫度,身體與它歡愉起舞。

冬天我站在山坡上的箭竹林旁窺視著它在土地上新畫上的線條。

我喜歡依偎著它隨之擺動,我也只能依偎著它隨之擺動。

Cepo’ (靜浦)的泥巴原來是瑞穗林道19k的石頭,我幻想著如何織起一條河。秀姑巒溪往大海流的方向如同我來Makotaay的方向,從瑞穗19k經過紅葉部落流向瑞穗,再朝著海岸山脈衝向奇美部落,在cepo’穿越長虹橋緩緩流向大海。織布遊牧是我的信仰無論是尊古安山的礦區,還是cepo’的淤泥之上,當我兩腳ㄧ撐,線在腿上展開,無形的力量充滿。

Dondon Hounwn 東冬.侯溫

藝術家介紹

銅門部落太魯閣族,一直以來,東冬作為靈界與人間、部落與藝術、當代與傳統之間的橋樑,是口簧琴、歌謠、巫師及儀式的傳統傳承者,同時也是行為表演、影像藝術、環境劇場的跨界藝術創作者,作為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創辦人,東冬帶領各族群的年輕人用創新方式傳遞文化。

展覽經歷

展覽
2022 「臺灣雙年展」,臺灣美術館,臺中
2022 「劇山計畫 – 遊林驚夢」演出,銅門部落,花蓮
2020 「遊林驚夢:巧遇 Hagay(LKL 初稿 )」,C-LAB 圖書館,臺北
2019-2020 「phpah 藝術聚:Mtukuy 播種者計畫」,銅門部落,花蓮。
2019 「揭露行動:臺北與伯斯的新藝術」,伯斯當代藝術中心,澳洲
2018 「剝奪: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履踐相遇」,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英國。
獎項
2018 「臺北美術獎入選」入選
2016 「第三屆 Pulima 藝術獎」優選
2014 「第二屆 Pulima 藝術獎」首獎
2012 「第一屆 Pulima 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

作品說明

名稱 BBRBAR-2.0

媒材 打包帶、錄像裝置

年份 2018 裝置/2023 概念

跋山涉水的遷徙 燃燒竹木的薪碳 跟隨溪流的方向 順著山巒的脈動

是哪ㄧ群人 從萬古的自然裡 流轉漂流到 這個急速複製變化的空間

如同虛幻的光影 我們 只聽見殘存的 細小破碎的聲音

卻看不到 任何移動的過程 像是ㄧ片海水上 幾近淹沒的島 聲波靜止了  

如同被灰燼覆蓋的山丘    線條被彰顯著    

唯ㄧ的念想   刻印在象徵家族繁衍的鍋    

在寂滅之前   閃爍著曾經美麗的圖紋    

究竟   是失了顏色    還是   原本就沒有   何方破敗呀    何方完美呢

 Iyo Kacaw 伊祐.噶照

藝術家介紹

港口部落邦查,創作多以棲居視角傳遞海水中身體感知與生活世界,形塑如海流線條和萬物之間神秘而獨特的語彙,近年常受邀至全國各大藝術節展出地景藝術作品。2018獲得比利時西利-界國際森林雕塑藝術節木雕組首獎。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馬祖國際藝術島」,馬港沙灘,馬祖
2023 「台灣燈會在台北」,松菸文創園區,臺北
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臺南
2021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石雕博物館,花蓮
2019 「高雄貨櫃藝術節」,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2019 「浪漫臺三線藝術季 – 大窩穿龍圳地景藝術節」,大窩生態園區,苗栗
2018 「2018 Pulima 藝術獎」,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
2016 「第 12 屆太平洋藝術節」,關島,美國
獎項
2023 |「美國繆思設計大獎」燈光建築類鉑金獎
2018 |「第 10 屆比利時『西利 – 界』國際森林雕塑藝術節」木雕組首奬

作品說明

名稱 你和我之間

媒材 木

年份 2023

交換-療癒

借用你的身軀一起認識海 

離開是通往海的方向

漂流是最後的里程

生命的未知、生命的終點

永遠都無法解讀

什麼才是真正的結束

在大海裡他接納了所有、永無止盡

包容,療癒萬物所有的一切

讓我們在海裡相遇

就像世界上的每一滴水會在海相遇

也是萬物最後的歸宿

是如此的平常及規律

一望無盡的藍色長廊看不到盡頭

是否可以找到另一座漂浮的綠舟

Tuwak Tuyaw 杜瓦克‧都耀 Shu-Yen Chen 陳淑燕

藝術家介紹

2015 年,纖維藝術創作者陳淑燕(燕子)與擁有阿美及噶瑪蘭族(Kavalan)
血統的部落竹藤編工藝家杜瓦克.都耀,於花蓮縣豐濱鄉成立「光織屋─巴
特虹岸手作坊」,使用在地素材結合部落工藝,以樹皮布、草木染、手造紙
等素材,製作噶瑪蘭族竹藤編魚筌(sangku)造型,作為當代藝術、地景藝
術、燈藝、空間環境裝置。光織屋坐落於台 11 線上,隔著公路正對廣闊的
太平洋,迎來東海岸的日輝月色,盡情擁抱浪聲與風雨,氣候和風土,人對
山、海、天的感知,同樣也是創作靈感的來源。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潛行的靈光」,臺灣燈會原住民主題燈區,臺北

2022 「漂浪之舟 希望種子」,宜蘭壯圍沙丘藝術節地景藝術節,宜蘭

2022 「帶著山的記憶 我們在此匯流 迎風航行」,新北市美術館移地行動 <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 > 裝置創作展, 新北市

2021 「斜坡上的瞭望」,2021 南迴藝術季,臺東

2021 「身即部落 – 扎根在流動中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宜蘭縣政府,宜蘭

2018 「光的居所」,臺東生活美學館,臺東

2017-2018 「壯美的自然」,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

2017 「來自土地的精靈」,清大藝術中心,新竹

2016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高雄

相關經歷

2020 統籌規劃與設計執行 < 花蓮縣參與 2020 臺灣燈會友好城市燈區案 > 后里花博森林園區,臺中

獎項

2021 地景作品 < 巴特虹岸 – 在這安居的地方 > ,第七屆公共藝術獎

作品說明

名稱 島舟之洋

媒材 複合媒材

年份 2023

運用結合樹皮、纖維、漂流木、鋁線等多元材質,創作如舟船、如果實、如種子的造型懸掛在展場的戶外,表徵流動、航行、傳播的意象,呼應「出臺灣說」(Out of Taiwan Hypothesis)的南島起源論,對應著南島語族的遷徙史,無論是地理、物種以及人文,台灣一直是充滿生命力、揉合多元特質的富饒之島,同時面向太平洋,洋中之島的我們並不孤獨,彼此有關係,串聯、流動、蔓延著自我的特色與生命的因子。

Milay Mavaliw 米類‧瑪法琉

藝術家介紹

從一個設計師轉換到一位藝術家,米類希望能給人更深刻的、關於她的族群的一些經驗 ,將與自然接觸時所見到的顏色應用在作品上。有著卑南女性的精神的米類,堅韌與責任成為她的創作態度。而對於南島的想法, 她曾經去過一些南島語系的國家,看到那些地方與米類自己所熟悉的文化有使用相似的顏色,或許可以以此做為起點,構思一些南島風情的作品。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Ku inlrangan 色彩 60 度 – 米類 ‧ 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
2022 「我們 lima 有藝事 – 南島藝術三年展前期調研文件成果展」,1n1 原創空間,屏東
2021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 – 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
2019 「米類 Milay」個展暨策展人,凱達格蘭文化館,臺北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聯展,桃園原住民文化會館,桃園
2018 「米類圖騰世界個展」,知本老爺酒店,臺東
2017 「米類圖騰世界個展」,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臺東
獎項
2011 台北市第 2 屆原住民事業金原獎 – 創新研發類金獎

作品說明

名稱 〈Dalan(路) 〉〈游〉 〈匯〉 〈洄〉

媒材 大型麻繩、勾織裝置/畫布、壓克力顏料

年份 2023

Dalan(路)》

以〈Dalan(路)〉為題的裝置藝術與繪畫創作,她從自我的文化語境以及旅程的原點為創作發想,將纏繞、編織的原麻色系的作品,從高空向下垂吊並四散在地面上,織線串接著各地表上的土、石堆,形成島嶼與島嶼之間的連結意象,象徵水源、瀑布,有它的創世源頭,也象徵著南島語族千年來的歷史脈絡與存在關係。呼應著中央垂吊的作品,兩邊的牆面上繪製的圖紋,有先輩們彼此的眼神交會,更有我們對島嶼、海洋和日月的印記與生命對遇。

《游》

游,是一個動作,在過去的歷史紀錄上,先祖飄洋過海到各個島嶼,形成了整個南島民族,將魚擬作成人,在遷徙的路上,經歷了無數風雨,藉由游這個動作,講述遷徙再到回歸,每一次的出發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在一次次的困難及挫折,我們依然游到了,屬於我們的家園。

《滙》

滙,意同匯,呼應展覽的主題溯源,我們匯集在這,講述每個族群在道路的最後,凝聚在一起,是一種力量整合,更是一種精神匯集,傳遞過去的族人所結下來的文化、歷史、更是整個生命意義!

《洄》

洄,是回也是迴,就像是水一樣,歷經了蒸發、凝結,再到落下,形成了輪迴,人類的生命、文化亦是如此,即便散落在各個地方,但總有一個位置是我們的歸屬,儘管路程有許多困難,但這一條道路是我們出發也是我們最後的目的地,洄到了我們生命開啟的地方。

Yuma Taru 尤瑪‧達陸

藝術家介紹

尤瑪的作品大多使用自家工坊種植、加工、染色的苧麻線,結合羊毛、金屬、石材…等天然素材,以織布、編結、刺繡、纏繞等手法進行裝置,勻稱的線紋配置比例及低彩度近中間色調的大地色系,展現泰雅織品簡約素雅的美感,自帶有一股悠然莊敬、典雅沉穩的氛圍;觀看作品便似走進山林,感受到世代泰雅族人對山林的崇敬與深沉情感。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如布之舌〉,「柔弱如水」第十四屆光州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廳,韓國
2022 〈如布之舌 / 情與物的漂移〉,「問世間,情不為何物」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 
〈蛹 / 蝶〉,「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南
「源初與心創 – 泰雅傳統織品研究與創新展」,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台中
〈觀看一條河的方式〉,「川行脈動─桃園地景藝術節」,大溪河濱公園,桃園
2021 〈實踐,丈量現實到未來距離的方式〉,「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屏東 
〈如布之舌〉,「第十屆亞太三年展」X「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昆士蘭美術館,澳洲 
〈串聯〉,「關於島嶼的隱喻」藝術創作特展,印尼雅加達國家美術館,印尼
2020 「重啟與綻放-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織布工藝復振之路」,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台中。
2019 〈線・阱 ( 線性時間的陷阱〉,「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獎項
2021 文化部首屆文協獎章─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傳統藝術組
2020 〈島嶼四季〉,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
2016 國家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2007 〈展開夢想的翅膀〉,獲最高榮譽「卓越獎」,行政院文建會台灣首屆公共藝術獎

作品說明

名稱 〈海.揚〉 〈河.流〉

媒材 複合媒材

年份 2023

〈河.流  海.揚〉

台灣長期以來的歷史敘述,都將泰雅族稱為山居的民族,依照四百多年前的文獻記載,認為泰雅族以貝珠為代表的海洋物質文化,是透過交易進行,而非自行製作。但尤瑪在近五年來多次往返南島及亞太區域的田調研究中,並沒有發現任何南島民族掌握了泰雅族所用的細小穿孔貝珠工藝,這促使了她以此作反思可能在主流史觀中「被」流失的族群文化。

〈河.流.海.揚〉是一件主要以天然材質紗線結合透明及金屬色紗、不鏽鋼漆包線及環保材料構成的複合媒材空間裝置,以具現代感簡約流線及開放式迴旋造型,象徵生命與族群歷史的溯源與迴返;在佈展呈現上加入了一段河流與海流紋理交錯的影像,以動態影像增添歷史更迭的時間流動感。作品名稱交錯名詞「河」、「海」(象徵族群)與動詞「流」、「揚」,寓意山上的河流向海洋後,揚船起帆,開啟文化與物質的交流往來,象徵著族群橫跨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流動與變遷,是一段持續變化的過程,而非封存、僵固的史料。藉由此作,尤瑪將前作〈生命的迴旋〉和〈如生之初〉系列所訴說的泰雅族個體生命史擴展到整個族群的史觀敘事,進入她藝術實踐計畫的第三階段,透過藝術的省思,喚起原民族群對自身文化史觀的自覺,藉由藝術創作的構想與詮釋,開啟「以藝術逆寫歷史」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