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aat logo

Tuwak Tuyaw 杜瓦克‧都耀 Shu-Yen Chen 陳淑燕

藝術家介紹

2015 年,纖維藝術創作者陳淑燕(燕子)與擁有阿美及噶瑪蘭族(Kavalan)
血統的部落竹藤編工藝家杜瓦克.都耀,於花蓮縣豐濱鄉成立「光織屋─巴
特虹岸手作坊」,使用在地素材結合部落工藝,以樹皮布、草木染、手造紙
等素材,製作噶瑪蘭族竹藤編魚筌(sangku)造型,作為當代藝術、地景藝
術、燈藝、空間環境裝置。光織屋坐落於台 11 線上,隔著公路正對廣闊的
太平洋,迎來東海岸的日輝月色,盡情擁抱浪聲與風雨,氣候和風土,人對
山、海、天的感知,同樣也是創作靈感的來源。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潛行的靈光」,臺灣燈會原住民主題燈區,臺北

2022 「漂浪之舟 希望種子」,宜蘭壯圍沙丘藝術節地景藝術節,宜蘭

2022 「帶著山的記憶 我們在此匯流 迎風航行」,新北市美術館移地行動 <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 > 裝置創作展, 新北市

2021 「斜坡上的瞭望」,2021 南迴藝術季,臺東

2021 「身即部落 – 扎根在流動中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宜蘭縣政府,宜蘭

2018 「光的居所」,臺東生活美學館,臺東

2017-2018 「壯美的自然」,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

2017 「來自土地的精靈」,清大藝術中心,新竹

2016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高雄

相關經歷

2020 統籌規劃與設計執行 < 花蓮縣參與 2020 臺灣燈會友好城市燈區案 > 后里花博森林園區,臺中

獎項

2021 地景作品 < 巴特虹岸 – 在這安居的地方 > ,第七屆公共藝術獎

作品說明

名稱 島舟之洋

媒材 複合媒材

年份 2023

運用結合樹皮、纖維、漂流木、鋁線等多元材質,創作如舟船、如果實、如種子的造型懸掛在展場的戶外,表徵流動、航行、傳播的意象,呼應「出臺灣說」(Out of Taiwan Hypothesis)的南島起源論,對應著南島語族的遷徙史,無論是地理、物種以及人文,台灣一直是充滿生命力、揉合多元特質的富饒之島,同時面向太平洋,洋中之島的我們並不孤獨,彼此有關係,串聯、流動、蔓延著自我的特色與生命的因子。

Milay Mavaliw 米類‧瑪法琉

藝術家介紹

從一個設計師轉換到一位藝術家,米類希望能給人更深刻的、關於她的族群的一些經驗 ,將與自然接觸時所見到的顏色應用在作品上。有著卑南女性的精神的米類,堅韌與責任成為她的創作態度。而對於南島的想法, 她曾經去過一些南島語系的國家,看到那些地方與米類自己所熟悉的文化有使用相似的顏色,或許可以以此做為起點,構思一些南島風情的作品。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Ku inlrangan 色彩 60 度 – 米類 ‧ 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
2022 「我們 lima 有藝事 – 南島藝術三年展前期調研文件成果展」,1n1 原創空間,屏東
2021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 – 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
2019 「米類 Milay」個展暨策展人,凱達格蘭文化館,臺北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聯展,桃園原住民文化會館,桃園
2018 「米類圖騰世界個展」,知本老爺酒店,臺東
2017 「米類圖騰世界個展」,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臺東
獎項
2011 台北市第 2 屆原住民事業金原獎 – 創新研發類金獎

作品說明

名稱 〈Dalan(路) 〉〈游〉 〈匯〉 〈洄〉

媒材 大型麻繩、勾織裝置/畫布、壓克力顏料

年份 2023

Dalan(路)》

以〈Dalan(路)〉為題的裝置藝術與繪畫創作,她從自我的文化語境以及旅程的原點為創作發想,將纏繞、編織的原麻色系的作品,從高空向下垂吊並四散在地面上,織線串接著各地表上的土、石堆,形成島嶼與島嶼之間的連結意象,象徵水源、瀑布,有它的創世源頭,也象徵著南島語族千年來的歷史脈絡與存在關係。呼應著中央垂吊的作品,兩邊的牆面上繪製的圖紋,有先輩們彼此的眼神交會,更有我們對島嶼、海洋和日月的印記與生命對遇。

《游》

游,是一個動作,在過去的歷史紀錄上,先祖飄洋過海到各個島嶼,形成了整個南島民族,將魚擬作成人,在遷徙的路上,經歷了無數風雨,藉由游這個動作,講述遷徙再到回歸,每一次的出發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在一次次的困難及挫折,我們依然游到了,屬於我們的家園。

《滙》

滙,意同匯,呼應展覽的主題溯源,我們匯集在這,講述每個族群在道路的最後,凝聚在一起,是一種力量整合,更是一種精神匯集,傳遞過去的族人所結下來的文化、歷史、更是整個生命意義!

《洄》

洄,是回也是迴,就像是水一樣,歷經了蒸發、凝結,再到落下,形成了輪迴,人類的生命、文化亦是如此,即便散落在各個地方,但總有一個位置是我們的歸屬,儘管路程有許多困難,但這一條道路是我們出發也是我們最後的目的地,洄到了我們生命開啟的地方。

Yuma Taru 尤瑪‧達陸

藝術家介紹

尤瑪的作品大多使用自家工坊種植、加工、染色的苧麻線,結合羊毛、金屬、石材…等天然素材,以織布、編結、刺繡、纏繞等手法進行裝置,勻稱的線紋配置比例及低彩度近中間色調的大地色系,展現泰雅織品簡約素雅的美感,自帶有一股悠然莊敬、典雅沉穩的氛圍;觀看作品便似走進山林,感受到世代泰雅族人對山林的崇敬與深沉情感。

展覽經歷

展覽
2023 〈如布之舌〉,「柔弱如水」第十四屆光州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廳,韓國
2022 〈如布之舌 / 情與物的漂移〉,「問世間,情不為何物」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 
〈蛹 / 蝶〉,「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南
「源初與心創 – 泰雅傳統織品研究與創新展」,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台中
〈觀看一條河的方式〉,「川行脈動─桃園地景藝術節」,大溪河濱公園,桃園
2021 〈實踐,丈量現實到未來距離的方式〉,「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屏東 
〈如布之舌〉,「第十屆亞太三年展」X「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昆士蘭美術館,澳洲 
〈串聯〉,「關於島嶼的隱喻」藝術創作特展,印尼雅加達國家美術館,印尼
2020 「重啟與綻放-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織布工藝復振之路」,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台中。
2019 〈線・阱 ( 線性時間的陷阱〉,「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獎項
2021 文化部首屆文協獎章─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傳統藝術組
2020 〈島嶼四季〉,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
2016 國家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2007 〈展開夢想的翅膀〉,獲最高榮譽「卓越獎」,行政院文建會台灣首屆公共藝術獎

作品說明

名稱 〈海.揚〉 〈河.流〉

媒材 複合媒材

年份 2023

〈河.流  海.揚〉

台灣長期以來的歷史敘述,都將泰雅族稱為山居的民族,依照四百多年前的文獻記載,認為泰雅族以貝珠為代表的海洋物質文化,是透過交易進行,而非自行製作。但尤瑪在近五年來多次往返南島及亞太區域的田調研究中,並沒有發現任何南島民族掌握了泰雅族所用的細小穿孔貝珠工藝,這促使了她以此作反思可能在主流史觀中「被」流失的族群文化。

〈河.流.海.揚〉是一件主要以天然材質紗線結合透明及金屬色紗、不鏽鋼漆包線及環保材料構成的複合媒材空間裝置,以具現代感簡約流線及開放式迴旋造型,象徵生命與族群歷史的溯源與迴返;在佈展呈現上加入了一段河流與海流紋理交錯的影像,以動態影像增添歷史更迭的時間流動感。作品名稱交錯名詞「河」、「海」(象徵族群)與動詞「流」、「揚」,寓意山上的河流向海洋後,揚船起帆,開啟文化與物質的交流往來,象徵著族群橫跨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流動與變遷,是一段持續變化的過程,而非封存、僵固的史料。藉由此作,尤瑪將前作〈生命的迴旋〉和〈如生之初〉系列所訴說的泰雅族個體生命史擴展到整個族群的史觀敘事,進入她藝術實踐計畫的第三階段,透過藝術的省思,喚起原民族群對自身文化史觀的自覺,藉由藝術創作的構想與詮釋,開啟「以藝術逆寫歷史」的新起點。